近日,NATF中青人才委员会在首都成功举办了一场以“产学研深度融合,推动大数据人才培养”为主题的专项研讨会。此次会议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机制,促进大数据领域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,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大数据人才贡献力量。
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,大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然而,大数据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。据《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(2023)》估算,当前我国数字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,且缺口持续放大。在此背景下,中青人才委员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组织此次研讨会,旨在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,探索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新路径。
会议邀请了来自政府、高校、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与。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致辞中指出,国家数据局成立以来,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,未来将继续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培养出一批既掌握数字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,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需求。
中青研究院副院长在发言中强调,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对数字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他表示,高校 应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,通过跨学科、跨领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,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。
会上,与会专家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。“鑫税研”项目成为研讨的热点之一。该项目通过税务部门提供一线政策和资源,高校发挥理论和学科优势,金融企业搭建实践平台,形成了“税务+高校+金融”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,有效提升了税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此外,部分学院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也备受关注。这些学院通过校政企共建的“校内实验-校外实习-企业就业-自主创业”一条链式“产学研”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,设立了移动通信技术、北斗导航应用、智能机器人等多个专业方向,并联合多家标杆企业共同开发了多门前沿课程。同时,学院还积极引入企业真实使用的仪器设备,共建了多间“产学研”一体实验室,为学生提供了与真实生产相适应的体系和环境。
与会专家一致认为,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关键。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,共同开发课程、建设实验室、开展科研项目,将行业需求、企业所需知识、能力、文化融入课程,将生产所需设备融于实验,将企业专家融于课程教学,形成“四融合”机制,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。
NATF中青人才委员会秘书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,此次研讨会为大数据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。未来,NATF中青人才委员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,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大数据人才贡献力量,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,不仅加深了产学研各方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认识和理解,也为推动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,我国大数据人才培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